(本文部分文字與照片於長榮航空雜誌En Voyage 8月號刊出)
天下無書則已,有則必當讀;無名城則已,有則必當遊。布拉格當然是一座必遊的名城,如果金錢與時間許可,旅人在此悠哉消磨至少二日一夜,盡享晨昏,才算此行不虛。
回顧過往的一千多年,無論歷經多少興衰起伏,布拉格始終是中歐的政治、文化與經濟重鎮。在二十世紀初成為捷克首都以前,這座橫跨伏拉塔瓦河(莫爾道河)兩岸的古城,也曾是神聖羅馬帝國與波希米亞王國的首都;十九世紀中葉,奧匈帝國成立之後,布拉格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上個世紀末,鐵幕不再,布拉格成為舉世最受青睞的觀光勝地之一,與其他歐洲名城—倫敦、巴黎、羅馬、馬德里、柏林—同享愛寵。外人來此,主要是為了親炙城中風格純粹而多樣的歷史建築,從羅馬、歌德、文藝復興、巴洛克、洛可可式到新藝術和新古典風,不一而足。
從維也納搭火車到布拉格,自然而然就到了頭一個一定要去的地方:由新藝術建築大師約瑟夫.方達(Josef Fanta)設計的老火車站。
下榻處不必講究星級,但求淨雅有致。是否供應晨餐同樣無關緊要,走出門外,逕循咖啡飄香處尋去便是。
話說城不可以無橋,布拉格就有一座人盡皆知的查理士橋。六百多年的古橋,分別通向舊城廣場與布拉格城堡,全城精華,連成一氣。
橋上的30尊巴洛克風格大小雕像,早已由複製品取代,卻是丰姿無礙。薄暮微光中,黯影悄立,靜觀紅塵。
舊城廣場一側,泰恩教堂的一對歌德式尖塔,高聳於藍天紅瓦間。廣場中央,宗教改革殉道者胡斯的紀念碑昂然矗立。
每當接近整點時,舊城市政廳的天文鐘前總擠滿人眾,眾人各據一方,等待機械人偶的報時表演。登上天文鐘所在的尖塔,更可遠眺全城。
根據金氏紀錄所載,布拉格城堡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古堡。千年滄桑(9-18世紀),始有今日: 長約570公尺,平均寬度130公尺,占地將近70,000平方公尺。
歷經無數戰火,堡內不同時期風格各異的教堂、禮拜堂、會堂和塔樓,猶兀自屹立。仿效歷代波希米亞國王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,捷克總統也在此打理國務。
聖維徒斯大教堂無疑是堡中最壯觀的建築,1344年開始興建,一直到上個世紀才完成整建,內外皆有可觀。
黃金巷中是一排緊緊相連、色彩繽紛的迷你小屋,據說曾是皇家煉金師的作坊兼住所。由於捷克大作家卡夫卡曾是房客,門牌22號舉世皆知。
十九世紀末、二十世紀初的歐陸,新藝術風格獨領風騷。也許因為捷克藝術家慕哈(Alfons Mucha)正是該派宗師,今日的布拉格仍然充滿濃濃的新藝術風。
探訪景點之外,胡走亂看,往往更能在旅途中發現驚喜。在出發與抵達之間,隨時隨地可能遇見心中真正的風景。
其實,細節裡不只藏著魔鬼,還有天使。遠遊異國,腳步匆忙間,最易錯過不用心即不顯眼之精彩處。
老布拉格最宜以步當車,邊走邊看。若是考量體力與時間,也不妨試試輕軌電車和地鐵,另是一番情境。
旅行總須來去奔波,口乾腿痠在所難免。在布拉格尋一別有韻致的咖啡館並非難事,藏身古屋的星巴克也是一種選擇。
遊此訪彼一整天,旅行猶未結束。華燈初上,找家小酒館品嘗捷克美食,再聽會兒現場爵士,為完美的一天加上句點。